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拉拉社区口述史 | 运动化与组织化·les+故事

同小语 同语II 2023-05-16


北京拉拉社区口述史


同语于2009年2月开始策划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史项目,同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共采访社区活跃人士38人,考察了9个民间小组和活动空间。从2016年9月开始,同语固定于每周三推送个人口述故事,这一次,我们将把目光转向北京拉拉社区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二十余年间的发展,试图通过重要的事件、个人与时间点来拼接出北京拉拉社区、组织与运动发展的大致脉络。从5月24日开始的五期每周三的推送中,我们会着重介绍2004-2007年间北京拉拉社区的运动化与组织化发展过程。今天的文章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女同杂志“les+”在这段时间内的发展历程。






北京拉拉社区历史发展脉络


1997年以前:同志社区的萌芽

1998年至2003年:拉拉社区的独立与发展

2004年至2007年:拉拉社区的运动化与组织化

2008年之后:挑战与转型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les+


尽管如之前文章所述,在2004年底同语的成立会议上就有一半的人提议要做杂志,但是真正将拉拉杂志付诸实践,却是在2005年底由两个没有参加那次会议的拉拉实现的,sam和gogo。


       我觉得一般任何人做事情都不会是说“我为大同”,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从个人角度来讲,05年我刚毕业,那时候刚毕业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小人物。刚开始接触社会,你就是一个底层。我觉得不太能有自己的存在感,所以想创造一个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存在感。从官方角度来讲,就是因为第一没有这样的刊物,确实没有;第二就是,大家都逛网站么,网站里面讲的话也都是很消极的,……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积极一点的,阳光一点的,明亮一点的(东西),然后就定下了这个主题。

sam



       最初的就是有一次几个人喝酒一块吃饭,然后就说这件事,就是酒桌上吹牛,说做一个拉拉杂志这东西,没准能赚钱,当时就是这么一提,念头一过,也没有特别仔细地想过,后来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忘了多长时间,太久,然后sam当时就跟我说咱们做一本杂志吧。……那其实是一个特别单纯的想法,当时的想法就是,因为从网上到处都能看到特别压抑的故事,只是觉得那么压抑的现状,或许不能够完全反映年轻人的现状,就具体的杂志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其实没有特别的仔细想。

gogo



sam(左)和gogo(右)

(来源:受访者供图)


尽管sam是中文系毕业并且在校期间有做校刊的经验,gogo是专业的艺术设计,做杂志需要的两个大块似乎两人都能驾驭,但实际上一份杂志的诞生伴随了大量的细节问题和工作。首先是杂志的形式。


       然后我当时想的是按照我们学校的校刊那样,就是一个大开纸,因为我想这样的容量我还是可以去掌控的。

sam



       她(sam)最初的想法就很简单,用A4的纸打出几张来就行,我说这东西那就是一个传单了,她不是一个杂志性质的东西,然后后来而且其实如果你要打印出来几千份的话,费用一样是存在的。那咱们做一个折页的,大折页。

gogo



然后是杂志的名字。



gogo:

       sam她总想叫一个中文名,而且要有同什么,同什么。但是我从设计角度考虑,我觉得中文字不是特别好,在设计上不是特别好看,因为它太满,太方。中文的刊头不容易做得特别好看。从我设计的角度我就希望它是一个英文的,因为英文空间感觉比较强,本身就有很强符号化感觉。我就坚决叫一个英文的,她就坚决叫一个中文的,还一定要叫同什么什么。我那会跟她赌气,我说你叫同一首歌吧。我记得我们为了这个名字纠结了特长时间,特长时间。然后后来我忘了是有一个什么提示,我突然脑子里就,我觉得叫les+特别好。les+读出来的时候,那个+可以理解为家园的家,你也可以理解成加减乘除的加,而且这个加号可以赋予它的意义特别的多。而且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从设计上特别好去处理和把握它,我当时觉得就叫les+。她还是说叫同什么什么,叫一个中文什么。我们俩为这事吵了特长时间。后来我记得我威胁她,如果你叫中文名字我就不做了,后来她没办法了就叫les+。最开始的时候说实话在杂志出之前,我也比较担心这个名字不被人理解,我怕拿出来很多人问这是什么意思,不过后来这个问题没有人问过我,我觉得大家理解能力都特别强,没有人问我这个名字为什么叫les+,好像都能理解,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然后当时名字就这么定了。



这两个问题达成了共识之后,sam和gogo便分别负责了《les+》的文字和设计。《les+》从那个时侯开始便定位于年轻和文艺。第一期的《les+》内容很少,一篇sam自己的文章,一篇与拉拉相关的名词解释,sam在网上的朋友提供了一篇人物传记和一篇电影评论。主题也很简单,即说出自己作为拉拉的快乐感受。sam和gogo没有寻找资金的经验,而第一期《les+》做成折页形式在成本上也比普通的杂志少,所以他们决定个人各出500元,制作1000份。第一次跑印厂的经验让gogo印象深刻。


les+第2期(2006)

(来源:les+新浪微博)


       我和sam大半夜的九、十点钟了吧,特远,在南三环,我们俩顺三环就走。我们对那地方也不熟,找地方。我那天鞋还磨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我觉得我这辈子没受过那么大的苦。我们俩口袋里好像一共就只有十多块钱 ,打车钱也不够,我们俩还特别饿,走在路边看到有一个卖地瓜干的,买一袋地瓜干,我们俩边走边吃,太痛苦了。

gogo



幸好这种既出力又出钱的情况没有维持太久。在第一期制作的过程中sam也四处联系人来寻找下一期的稿件和发行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解决资金和发行的办法。《les+》继续维持免费发行的模式,制作与印刷的费用由爱知行的资金来支持,并且主要通过各地的拉拉酒吧、小组以及个人等多种形式的代理点进行发行。


     (我)跟很多朋友讲,跟男同的那边讲,跟这边讲。后来我得到一个朋友的建议,然后我再跟闲讲。

sam



一一:

        我们当时就是没有钱,也没有别的一些渠道可以弄到一些钱。然后就听只一(音,人名)说认识闲,据说闲可以搞到基金会的钱,然后就想,那能不能牵一下线,至少跟闲认识认识么。我不知道具体后来认识闲是不是通过只一啊,那次沙龙就是跟闲认识了。


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2005年12月17日周六,也就是北京同志文化节被警察阻挠无法举行的第二天,第一期《les+》的黑白样版出炉。sam的女朋友、也是《les+》后来的发行负责人一一抱着刚印出的黑白样品到沙龙进行试点性发放。


一一:

        我们出大折页之前,是出了黑白版的。我记得那天正好好像是北京有个什么同志活动么,就正好被警察干涉然后就关掉了。对,那天大家都在沙龙,也是我第一次去沙龙,拿着一打儿黑白的纸,去了之后那天有好多老外,大家都在一起讨论。


一个星期之后,2005年12月24日,第一期的1000份《les+》以折页的形式诞生了。sam,一一(sam的女朋友),gogo,雪飞(gogo的女朋友)当天下午在拉拉沙龙、晚上在西厢房酒吧,做了《les+》的第一次发放。


早年的les+

(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第一次是,那个时候是平安夜,本来一一和雪飞都不支持我们办,但是我们做出来之后她们是很意外的。然后呢,嗯,我们就去西厢房发,然后她们都特别兴奋。

sam



一一:

       第一期出刊的时候,就去了西厢房么,那次正好是圣诞节(平安夜)。去西厢房我就看见我的同事,我说啊,你在这儿,我说我是什么什么公司,我在公司见过你。然后她就吓傻了,看着我吓傻了,我说你是么,她就傻了说是,后来顿时她可能就后悔了。



gogo:      

       拿到沙龙,好多人说你这个有点像化妆品的宣传单就那样,她们就觉得这不是一张东西,你可以叫她是一张报纸,你不能叫一个杂志。……(在西厢房)杂志发的特别好,好多本发的特别好。(但是)我去上厕所的时候,(看见)西厢房厕所里面就扔了好多杂志,好多我们的杂志。那时雪飞还跟我说,把这杂志往里踢踢,别让sam看见, sam看见一定特别伤心。我说不光sam看见伤心,大家都会伤心的。


雪飞:

       去沙龙、去西厢房发杂志的时候,估计gogo她们也会说,看到有人把杂志丢到厕所里。我们觉得特别心疼,想捡起来,这是花了那么多钱好不容易印出来的东西。但是也看到别人拿过来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翻,就觉得特别开心。


sam与第一期les+

(来源:南都周刊)


雪飞说,后来在网上看到一张某超女的照片,拍的是她拿《les+》的第二期在看。“当时就觉得,哇塞,竟然有那么多人知道《les+》,还是挺开心的。”(雪飞语)而在制作与发行的过程中les+逐渐聚集了更多的志愿者,其中一些成为了后来的核心成员。


      (志愿者)建立分两种渠道,第一是她看了杂志说愿意干,然后联系我们,我们建立联系,看看这人靠不靠谱,能力够不够。第二比方说大头,我们认识的时候也挺早的,那个时候大概是好像是第二期出刊的时候认识的,然后就跟她聊了一下。大头是非常著名的知识分子,很适合,所以就开始先约她写稿,都是这样先写稿,然后也看大家最近比较空,悠闲一些,然后又顾得上,就找她。

sam



两月一次的《les+》对于这些编辑来说就像“脱了一层皮”一般辛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les+开始不断地更新扩展和尝试。2006年3月由一一操刀,les+有了自己的网站。网站内容较少,只有一页主页呈现静态裁剪的《les+》杂志。后来因为服务器老出问题,又没有找到这方面专业的志愿者,在更新了几次之后就逐渐搁置了。


2006年4月,《城市画报》、疯果网等企业先后开始在北京举办创意集市,在例如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步行街、世贸天街等商业地段以小摊位的形式展销个人DIY的创意商品和作品。les+联合同语、爱白、爱知行等组织在位于中关村的创意集市中一共租用10到12个摊位,集中形成了一个同志专区,来发放宣传资料和展卖带有彩虹标志的创意产品。那次创意集市之后,《les+》杂志和相关手工产品进入了疯果网在中关村的创意产品实体店中进行售卖。但是后来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认为,“所售商品的主题存在社会争议”,而要求les+从疯果网实体店中撤出。2006年12月《les+》从折页改版为36开的小开本,由于资金有限,还不是全彩页。2007年4月les+博客建立,之前搁置的网站内容被整合到新的博客中。


2009-2012年间的部分les+

(来源:受访者供图)


作者 / Asuka

编辑 / 艾琳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